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守奎、王永昌: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李守奎、王永昌 汉字学微刊 2022-12-22



      编者按:李守奎教授和王永昌博士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将汉字的来龙去脉、结构理据、字际关系、文化内涵浓缩在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中,生动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和方法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经李守奎教授授权,汉字学微刊开辟“汉字阐释”专栏,陆续连载有关内容,敬请期待。今天推送第一讲“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第一讲: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本讲要点: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字可说可解。汉字很重要,汉字很特别,汉字应用很广泛,汉字文化内涵很丰富,汉字可以从多个角度阐释和解析。

说解汉字:汕、一、冒、冕、忍、天、齉、冃


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论是做事还是做学问,都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这里讲汉字也是遵循这个原则。下面用六讲的篇幅,从整体上、宏观上对我们的汉字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再进入具体的、个别的汉字的说解。

汉字不仅可以记录语言,也是可以深入说解的文字。

按照许慎的说法,“文”与“字”是有区别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比个例子,“山”字象山形,“水”字象水形,都是整体象形字,这就是“文”;“山”与“水”合在一起就是汕头的“汕”,这个“汕”就是合体的“字”。有了“文”才有“字”,“字”是由“文”生出来的。“文”不能分解,只能“说”;“字”能够分解成“宀”与“子”,所以叫作“解”,所以许慎给书取名叫作《说文解字》

这个观点极有智慧,极有理论价值。将汉字分为独体的“文”与合体的“字”两大类,奠定了汉字构形的基础,至今都毫不过时。

许慎开创了系统阐释汉字的先河,《说文解字》是千年不朽的经典,但是东汉去今太远,许慎的书很不容易读懂。更重要的是,汉字研究又经过了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已经大不同于前。我希望能够立足所处时代的学术前沿,认真阐释汉字,通俗说解汉字。

为什么要说汉字?我在《讲好每一个汉字故事》中已经扼要讲了汉字值得细细说解的四个理由:重要、广泛、神奇且文化内涵丰富

1

汉字很重要

对于我们个人,学了汉字就算有文化,不学汉字就是文盲。问一个问题:你生活里有哪些东西一天都离不开?文字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远古人类,没有汉字,我们的祖先还得停留在文明的门槛之外,还得停留在洪荒的野蛮社会。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无论是汉民族还是中华民族,没有汉字,就难以凝聚成一个民族共同体。

2

汉字使用很广泛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达到15亿以上。东亚文化圈的重要共同之处是汉字。

3

汉字很神奇

人类文字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系统和表音文字系统。迄今为止,自源的、古老的表意字只有汉字绵延数千年,岿然独存,成为表意字的典型代表,其他都消亡了,成为世界文化之谜。这背后有什么玄机?这可是大问题。


4

汉字很文

考古可以完全证实的汉字历史,最少有3300年,实际上要早得多。汉字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著名学者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里最简单的是“一”字,我问几个问题?

1.现在我们的文字中有几个“一”,为什么?

2.古代有多少个“一”?你能认识几个?

3.“一”在文字构形里都有什么功能?比如元首的“元”,上面那一横有什么功能?站立的“立”,下面那一横是“一”吗?

4.“一”这个文字最初是怎么诞生的?是原始刻划,还是计算用的算筹?

我们再说一个感冒的“冒”字,你能写对吗?

“冒”的上部不是“日”也不是“曰”,是“冃”字头,中间两画与左右不能连在一起,冠冕堂皇的“冕”字,上面也是“冃”字头。这个“冃”字头就是帽子的象形初文,“冒”与“冕”都是帽子,所以就不能是“日”或者“曰”。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方面,汉字的一笔一画都不是任意的,“冒”字上部不是“日”不是“曰”是有道理可说的;另一方面,你写错了,也没人过问,大家可以随便写。为什么呢?

汉字值得研究,也值得说。追求文化享受的人也期望了解得多一些。


有很多朋友想深入了解一下汉字,可一不小心就会被引入歧途。例如,有人用忍耐的“忍”字来颂美中国善于忍耐的文化精神,说心上是刀刃,我们的心连刀刃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这不是正确的汉字知识,也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对汉字的曲解。其实“忍”字就是一个从心刃声的形声字,跟刀刃的意义没有关系,不能做过度解读。面向大众的、通俗而严谨的汉字阐释,几乎是能者不为、为者不能,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我醉心于汉字研究多年,考释古文字、讲授汉字理论、传播汉字文化,在研究过程中,常常能够获得凿破混沌、涣然冰释般的享受。有些字,自以为了如指掌,熟悉得一目了然,实际上却极有内涵,就像一个相貌平平的木箱,但一旦打开,眼前就会突然一亮,宝贝一堆。例如天空的“天”字,貌似简单,但它为什么是“天”,古人是怎么认识天的?又是怎么通过“天”字去表达对天的认识的?其中有许多奥秘,以后我慢慢说。有些字笔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一旦层层剥开,原来竟是如此简单,例如《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笔画最多的是鼻子不通气齉声齉气的“齉”字,多达36画,让初学汉字的外国人读写这个字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但对于我们来说,过目不忘,手起笔落。因为我们会写鼻子的“鼻”,也会写行囊的“囊”,两个字一组合就成了;因为我们知道,“齉”的意义是鼻子不通气,所以左面是鼻;因为我们知道读音是齉,所以右面是囊,只须改变一下囊的声调就是读音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对文化的需求多样化,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不满足于感官的享受,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般性了解,而是提升到增长知识与获得智慧的需求。听一首歌很开心,听一段相声很开心,深入地认识几个汉字也很开心,或许会更开心。我给这种“说解汉字”定位为“满足有品位人的文化需求”,虽然没有八卦新闻的轻松,但会有发现的惊喜、思索的快乐、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提升。

最后谈一谈怎么说解汉字。

说解的原则就四个字:不拘一格。有些字我轻轻一点,你就会恍然大悟;有些字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不仅要听音频,看图片,还得思考,不然就难以理解。汉字是视觉符号,语言描述半天不如你看上一眼,所以大家要仔细观察字形。

汉字是一套区别符号,是成系统的。说汉字不能一个一个地说,得一组一组地说。说解汉字也不能就字论字,要渗透一些汉字的理论。我期望每一讲都有一两个知识点,讲清楚几个彼此相关的字。许慎说文字创造时先“近取诸身”,那我们就先讲一讲与人体、人体器官相关的文字。如果大家感兴趣,将来还可以对那些“远取诸物”的文字详细说解。

教师最痛苦的是什么?讲自己不懂的东西;教师最得意的是什么?讲自己最有领悟的东西!教师最快乐的是什么,看到学生悠然神会、欣欣然的眼神!我热爱汉字研究,我把传播正确的汉字知识当做使命,也期望朋友们读后能够有所收获,我能想象得到你那欣欣然的眼神!

①推荐阅读:〔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5年。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

②李守奎:《讲好每一个汉字故事》,《人民日报》2020年3月3日,第10版。

③参见〔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第50—5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④在已发现的各种内容比较丰富的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约前14—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参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22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⑤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第202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⑥姚孝遂:《说“一”》,《姚孝遂古文字论集》第94—103页,中华书局,2010年。

⑦李守奎:《您认识几个“一”》,《汉字为什么这么美》第57—62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理论延伸与思考:

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比表音文字难写难认是事实;作为文化的符号,汉字有记录语言之外的巨大价值。阐释汉字不单纯是寻找趣味,其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阐释汉字最起码有三个支撑点:材料、理论与方法。对每个字理解的广度、深度、准确度受制于材料是否全面、理论是否符合实际、方法是否切实可行。从现在开始,你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审视本书所运用的材料、理论和方法。

作者简介

李守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

王永昌,在吉林大学获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目录

1.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2.全世界普遍用字母,中国为什么还用表意字

3.汉字的超语言功能

4.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5.汉字到底有多难

6.说解汉字的原则

7.从“人”字说起:直立起来的人

8.三人为“众”是怎么来的

9.“儿”字里的学问

10.“人”和“戈”能组成什么字

11.当“人”字变形时,你还找得到它吗

12.文字间的弱肉强食——“何”与“荷”

13.可、哥与歌

14.什么叫“企图”

15.万物是怎么产生的:“育”与“化”

16.人从山上掉下来是什么字

17.“真”为什么是“颠”的本字?

18.爬伏的人

19.正面而立的人:“大”与“立”

20.一个字可以有几个本义:夹

21.“大”与“小”带来的理论困惑

22.由“亦”到“腋”变化的可能性

23.“大”与“胯”之间有联系吗

24.腿部弯曲的“大”是什么字?

25.歪斜的“大”是什么字?

26.倒过来的“大”是什么字

27.不再是人形的“大”:大火为“赤”

28.表意字的分崩离析

29.从古至今“坐”的变化

30.古人是怎么跪的?

31.古时身份的象征:“印”

32.仰望中藏着一个下跪的人

33.“绝”字里面其实没有“色”

34.“即”与“既”,你用对了吗

35.命,从上级的旨意到上天的旨意

36.“卿”的本义竟是坐下来吃东西

37.美食与家乡:“飨”与“鄕”

38.古代理想的女人是什么样?

39.“娶”与“妻”透漏的原始娶妻方式

40.什么是幸福的婚姻

41.如何才能安宁

42.女人的归宿——嫁与归

43.女性曾经有过的辉煌:姓

44.文字中的女性之美

45.对女性的偏见和误解:“姦”与“妒”

46.被伤害的女人:“奸”

47.女性之威风——说“威”

48.“尸”是人的什么动作

49.古人住处透漏的秘密:居

50.人怎么会有尾巴

51.揪着尾巴不放——隶

52.小人之腹还是君子之心:属

53.“尿”字竟有这么多曲折变化

54.《说文》中的“屎”字在哪里

55.一个“臀”字塑造得有多妖娆

56.“卧”中的“臣”藏着多少人际关系

57.照镜子的演变:监与鉴

58.仰望天空——望

59.挺拔的人就藏在“挺”里

60.视而不见:见与视

61.张开嘴打哈欠的人:欠

62.流口水的汉字:涎

63.家督兄长

64.善于聆听的人更“聖”明

65.古人是怎么跳“舞”的

66.站得高看的远——乘

67.夙兴夜寐的“夙”是怎么来的?

68.地里长出来的艺术

69.举起双手戴帽子:“戴”字的变化

70.古人是如何描述打架的

71.最初讯问的是什么人:讯

72.去拘捕人——执

73.汉字中诞生的新生命——包

74.有“孕”在“身”

75.从女儿到母亲有哪些不同:母

76.婴儿的出生——育

77.与生育相关的“疏”与“流”

78.古人如何用字形表现分娩

79.被误以为与两性有关的字——也、甚、亥

80.双胞胎为什么叫“孪生”

81.一下生出好多孩子是什么字?

82.一个字读懂母亲的伟大

83.古代保姆都做些什么

84.从“教”与“学”看古人对教育的理解

85.什么是孝顺

86.古人抛弃的是什么?

87.疾和病哪一个更严重

88.黄与残疾人

89.大脖子病:“妟”到“癭”

90.头发长,年龄长,地位高

91.什么人有三条腿

92.生命的终结

93.与死亡相关的一组字

94.人死后去了哪里

95.“畏”字里竟然有可怕的鬼

96.魂魄与梦魇

97.一国之君为什么叫“元首”

98.倒过来的头与高高悬起的头

99.枭首示众为什么是斩首示众?

100.变化多端的“元”

101.宇宙的脑袋——天

102.这些字都与脖子有关

103.心脑并用才有思想吗

104.面子就是一张皮

105.“页”原来是磕头

106.微妙的“微”与头发有什么关系

107.眉毛赋予眼睛的无限可能

108.剃头也算刑罚吗

109.从汉字里看古人对头发的重视

110.美髯公的胡须美在哪里

111.美目盼兮——眼与睛

112.古人最初认真观察的是什么?相与省

113.顾盼生情的眼神

114.涕泗横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15.和鼻子有关的字

116.这里有你以前所未闻的气味

117.与肉刑有关的表意字

118.能把人绕迷糊的“关联”

119.嘴巴和耳朵,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120.耳朵听到的美妙音乐——声

121.多功能的大器官——口

122.汉字中的大嘴巴是谁

123.汉字里那些多嘴的家伙们

124.舌头所能尝出的美味——甜

125.皇帝的命令为什么叫圣旨

126.动物的嘴巴

127.谷是山谷吗

128.张着嘴说大话:唐

129.伸着舌头面向酒坛的“饮”

130.哪些乐器有许多嘴?

131.与音义无关的口

132.被误解了的“告”

133.“牙”与“齿”有什么不同

134.你所不知道的“舌”

135.君子动手也动口:右

136.人的左右手有哪些不同

137.“史”与“尹”手里拿的是什么?

138.他们用手在干什么?——叔、叟、叚

139.有所获得——有、获、得

140.鱼与熊掌或许可以兼得

141.手握大笔:笔与书

142.规划出美好世界——画

143.手拿棍棒:教人改过

144.揪头发打脸:鬥(斗)

145.“拯救”与“奉承”相去有多远

146.“受”字的变化与启示

147.双手举起的是什么?

148.除了记录语言,汉字还能用来做什么?

149.我们为什么不“戏说”汉字?

150.结语:汉字未来会怎样

后记


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10月,“李守奎说解汉字”在喜马拉雅平台连续播出150期,成为该平台很有影响的文化类节目。这期间,我多次目睹李守奎教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匆匆赶录节目的情景。他能这么花功夫来普及汉字文化,令我感佩不已。该节目播出后,听说有多家出版社与他联系,希望出版讲课书稿,可见这个节目已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近日,李守奎教授拿来《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的样书,让我为该书写个小序,这是我非常乐意做的。

汉字作为世界上现存唯一的古典文字系统,发源于中华大地,数千年来记载、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最核心的力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汉字的形体构造和发展演变,不仅与它所记录的汉语密切相关,也客观记载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社会情状。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和发展演变的考察,进而揭示汉字符号蕴涵的中华历史文化奥秘,探寻汉字与中华文化的深层关系。这项工作被文字学和历史文化研究学者称之为“汉字的文化阐释”或简称为“汉字阐释”,“说解汉字”则是“汉字阐释”的通俗表达。

在我国,汉字阐释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传统。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是当时汉字阐释的系统实践,此后的文字学研究者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体现了古代学者立足于汉字系统所开辟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汉字阐释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总结历代汉字阐释实践经验,探索汉字阐释的对象、主体、原则和方法等基本问题,建构系统的汉字阐释学,有助于指导对汉字进行科学地解读和深入地探研,是汉字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以为,建构汉字阐释学不仅可以完善汉字学理论体系,也可以为语言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实践上,汉字阐释的目的是揭示汉字形体结构及其发展演变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这项工作极为复杂,很容易出现偏差和谬误,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据传宋人王安石说字往往望文生义,以为“波”乃“水之皮”,为世人所讥笑;当今坊间流传的一些读物,“戏说”汉字,也闹出不少类似“王安石说字”的笑话。当前,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看,汉字阐释研究都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切实的加强。

我所了解的李守奎教授,多年来既关注汉字阐释的理论研究,也重视汉字阐释的实践,并结合自身的理论探索和阐释实践自觉开展汉字文化的普及。《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部书体现了李守奎教授汉字理论研究与阐释实践相结合的追求。著者给这部书定了三个目标:通过讲述汉字故事,成为高中生就能读懂的普及读物;探索汉字构形、演变规律,启迪读者的思考,服务于汉字学与汉字文化学的教学;“以普及的形式讲述学术研究的事儿”,成为“探讨学术问题的著述”。正如李守奎教授所坦言:“三个目标都想实现,有点难,也有点贪。”不过,这倒体现出一名学者的理想和情怀,虽然有点儿“难”和“贪”,却值得肯定和期待!

现在看这部书稿,作者“心向往之”的目标,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了。从表达来看,著者以简洁明快、通俗晓畅的口语阐释内涵复杂的古代汉字,使常用字“陌生化”,然后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而又极富内涵,使“陌生化”的汉字变得可亲可爱,这是让古老汉字走近普通听众(读者)的可贵尝试。从内容来看,著者着眼于每个字的构形理据分析,揭示汉字中体现的古人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并简要精当地描述其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要言不烦,内容非常丰富。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这部书为此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我相信,通过对汉字文化内涵和发展演变的了解,读者会更好地熟悉和掌握汉字的构造、演变和其自身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激发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更加热爱博大精深的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正是实现汉字阐释和文化普及的根本目的所在。从理论和方法来看,这部书结合新出古文字资料和学术界前沿成果,遵循汉字构形与演变的基本理论,运用汉字系统的内在联系,成组说字,彼此印证,并抽绎出若干理论问题和思考题,将古文字释读、汉字阐释、汉字理论和汉字文化普及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读者需求的兼顾。著者研究古文字学、汉字理论多年,这支撑起全书的汉字说解。全书150讲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整体,是汉字阐释理论与方法的一次成功实践。著者所设立的这些有点儿“难”和“贪”的目标到底实现得怎样,我想还是留待阅读本书的读者做出评判吧!

汉字的阐释和汉字的文化普及都是有深远意义的事儿,关于汉字阐释有许多话可说,关于汉字文化普及有许多事要做。李守奎教授作为文字学与古文字研究成就突出的学者,继《汉字为什么这么美》之后,又推出《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一新作,在汉字阐释实践和汉字文化普及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希望有更多的文字学、古文字学学者能像李守奎教授一样关注这项工作,为读者奉献更多汉字阐释和文化普及类的优秀读物。


黄德宽

2021年7月16日于清华园



文章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李守奎、王永昌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1年版


-END-


编辑|孙路怡

审核|仇俊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